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产经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王建军:树立和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

2023年03月10日 18:3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广】

  努力构建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给老年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

  解码国务院机构改革丨多项老龄工作重归民政部 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紧迫

  《“中国式”养老发展趋势报告》发布:老龄化进程中的特点、困境、挑战与机遇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王俊 实习生谭鑫 北京报道 全国两会近日在京召开,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焦点。3月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指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应涵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

  面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该如何应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原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专司老龄工作近10年,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着独特见解和深刻认识。他指出,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增速快,存在城乡区域不均衡、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多等问题。

  王建军也表示,应当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坚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要“恐老”,应努力构建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为老年人搭建老有所为平台,挖掘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同时,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我国老年人健康余寿短,带病生存时间长,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王建军指出,坚持健康老龄化是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举措。

  践行积极老龄观

  《21世纪》:您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障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健康需求,使广大老年人共享现代化成果?

  王建军: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重要特征,其中第一个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同时也要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当通盘考虑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不仅是人口结构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许多独特性,如老年人口基数大、在全球占比高,人口老龄化增速快,城乡区域不均衡,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多,空巢化和独居化加剧,等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双重性,既潜藏着风险和挑战,也带来了红利和机遇。

  《21世纪》:如何理解和践行积极老龄观?

  王建军:积极老龄观就是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是全面看待老龄化。从数据来看,尽管我国已逐渐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七普”老年人口分年龄段数据显示,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比最高,为55.83%。可以充分挖掘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同时,老龄化并不仅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其所带来的问题不等同于老年人问题,更不能窄化为养老问题,应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二要客观看待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共性特征、共同趋势,也是贯穿我国21世纪始终的基本国情之一。人口老龄化是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出生率和死亡率持续走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三是要辩证看待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势必给国家发展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增添促进发展的新动力。在经济领域,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劳动力老化且供给规模缩减、消费需求型人口比重提高和投资需求型人口比重下降、国民储蓄率走低、经济运行成本升高,等等,这些都会制约经济发展的活力、速度和效率;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倒逼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提升、就业结构和方式转型,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因此,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既要面对现实,又要着眼长远。

  坚持健康老龄化是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举措

  《21世纪》:怎样理解健康老龄化?

  王建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从指导思想、战略布局上来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健康便无从谈起,没有老年人的健康,现代化也是不完整的。

  把健康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国际的经验教训。目前,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预期寿命快速增长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老年人健康余寿短,带病生存时间长等突出问题,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4200万人。这充分说明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有针对性的。国际经验也是如此,欧盟等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健康老龄化。从各国的实践来看,针对我国的国情,坚持健康老龄化是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举措。

  《21世纪》:如何在体制机制上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王建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广大老年人既是见证者,又是建设者、奋斗者。他们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礼赞和关心保障。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老龄工作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老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老龄事业和产业统筹推进,对老年人的保障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不断提升,城乡老年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和扶贫等救助范围,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等福利制度全面建立。

  下一步,应当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多谋对策,在抓重点、攻难点、通堵点、治痛点上多下功夫。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养老保障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在规范省级统筹制度、加大养老基金中央调剂力度基础上,推动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快发展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医疗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保门诊报销待遇,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推进全国实现异地就医住院、门诊费用线上结算;完善和规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衔接;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21世纪》:2022年我国61年来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交汇重叠,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王建军:应当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人口问题、看待老龄问题。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科学、综合应对,同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老年人、老年社会带来的发展潜能和新的机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我认为要努力构建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给老年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全社会形成“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让社会充满活力。

  (作者:王俊 编辑:林虹)

编辑:张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