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青海|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尖扎县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乡村呈现新气象

2024年02月28日 11:29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2月28日电(尖宣)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尖扎县委、县政府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工作目标,持续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统筹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促进就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切实让929户3593名搬迁群众安得下来、融得进去、致富有路,乡村振兴呈现出新气象。

  从“搬下来”到“稳得住”,民生保障有温度。尖扎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后续扶持工作的首要任务,聚焦“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等搬迁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在全面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安置点“软服务”“硬环境”。一是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在全县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排查整治并及时消除房屋重点安全隐患风险,切实巩固提升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投资1291.19万元,实施昂拉乡净化水厂、尖扎滩乡净化水厂建设项目,德吉、来玉、萨尕尼哈等搬迁点人饮水质与供水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县7个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均已配套完善,并新建群众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射箭场和幼儿园等,切实满足了搬迁群众多元化需求。二是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扎实做好7个搬迁安置点的适龄少年儿童就学情况摸排,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积极落实教育资助政策,2023年,落实学生资助资金4490.84万元,惠及各学段学生13754名。投资1608万元,完成东果村、德吉村、萨尕尼哈等4所安置点幼儿园的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配齐附属设施,使搬迁家庭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实现搬迁家庭学生教育均等化。三是做细医疗服务保障。扎实做好“一站式”结算,对2828名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人口实行“先住院、后结算”服务,全县7个安置点中已有5家村卫生室开通“金保网”刷卡系统。

  从“稳收入”到“能致富”,产业发展有力度。聚焦“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工作要求,结合县域资源禀赋和乡村振兴工作实际,着力激发资源优势,全县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先后打造出了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设施农业、民宿产业等游农相辅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入股、就业帮扶,逐步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聚焦全域旅游建设目标,深入开发打造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民宿体验等独具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在德吉村实施休闲广场、民俗风情园露天沙滩、美食广场等旅游建设项目,引进中青建设集团对德吉村景区进行市场化运营,引导42户搬迁户开办农家乐,30户搬迁户经营特色美食,打造了“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旅游发展模式。2023年,德吉村共接待游客37500人次,旅游收入1417056元,同比增长297.4%。在来玉村发展集旅游、光伏、民宿、采摘、服装加工为一体的后续扶持产业,形成了“多业共生、多轮驱动”的五大特色产业体系,并不断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进企业对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进行标准化开发,发展民宿第一年村集体可实现分红收益10万元,2023年至2026年每年分红收益递增5万元,运营25年后来玉民宿项目运营权归村集体。德吉、来玉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扶产业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高度认可,先后多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先进典范。二是着力建强民族手工业。坚持把打造民族特色产业作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尖扎滩乡萨尕尼哈安置点,利用尖扎滩乡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依托已建成的农贸市场,扶持发展藏式帐篷制作、藏式服装加工、羊毛被制作等产业,持续推动搬迁群众通过传统民族产业实现增收。在来玉村,结合妇女群众意愿和县域市场需求,创办服装加工厂,为妇女制衣产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不断推动传统服装加工厂逐步向集现代民族服装设计、制版、生产、加工、订做、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型服装厂家发展,服装加工厂有效解决了来玉及周边村庄20名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就业问题。三是统筹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尖扎县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争取实施光伏项目,实现安置点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推动传统能源、新能源的互补发展。在萨尕尼哈安置点实施的7.8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为34个退出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3990.33万元;在德吉村、来玉村、寺门村实施搬迁户分户式屋顶光伏扶贫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每户实现8000元稳定收入。

  从“强管理”到“优服务”,党建引领有深度。紧盯“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以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安置点社会治理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按照“人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那里”的原则,全面健全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其中,来玉村和东果村为整村搬迁村,由原有的组织机构,“两委”班子服务管理;萨尕尼哈、寺门村、石乃亥村莫合加社由原搬迁所属村党支部管理;县城集中安置点由新建立的滨河社区和原搬迁所属村双重管理。同时,向各安置点党组织发放“一表一册一规范”,依托“黄南先锋”智慧党建云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督促指导各党支部规范化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活动,以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带动安置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将政治上过硬、工作能力强、群众工作做得好的党员选入支部班子中,指导各安置点因地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务管理制度和村民自治机制,有效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向末端延伸。二是充分发挥安置点党员示范带头作用。着力构建“党支部-党员-群众”的服务体系,实现党支部管理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点对点”定向服务,安置点党员经常性地开展基础信息采集、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治安巡逻防范等工作,成为本村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搬迁群众在党员的示范引领带动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逐步实现从“要我管”到“我要管”的转变。三是精细化提升安置点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行“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按区域划分片区并配备网格员,覆盖安装视频监控和家庭紧急报警系统,各网格员充分履职尽责,做到了“经常走访走到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实现了村级服务管理工作延伸到户到人,问题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社会治理有了从粗放到精细的根本转变,搬迁群众安全感得到不断提高。(完)

编辑:甘晓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