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一起来听听,海东人大代表的“好声音”

2021年02月25日 16:10
来源:海东日报

  “民呼我应,民声我发,民心我想,民难我帮。”在海东市二届人大九次会议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充分践行了我是代表、为民代言的郑重承诺。一起来听听,今年市两会上,海东人大代表的“好声音”。

  ●王雯:安全生产贵在抓落实

  “无数的教训表明,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都是落实责任出现断档引发的。因此,必须紧紧扭住‘责任’这个关键,抓住‘落实’这个根本,逐级压实任务,为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基础、提供支撑。”市人大代表、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王雯说,眼下海东市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重大项目将集中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和安全防范压力交织叠加,新的挑战和考验随之而来。他说,新的一年,应急部门将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员干部自觉担当,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充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王正芳:扶贫必扶智 治贫先治愚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互助土族自治县11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3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通过积极打造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十大扶贫产业基地,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二五”末翻了两番,历史性解决了少小民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物质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

  踏入新征程,怎样才能巩固脱贫成效?市人大代表、互助县委宣传部部长王正芳说:“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精神脱贫才是‘治本、治根’之举,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就会真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就会激发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李颖林:“体验式旅游”是亮点

  “人大代表就是要为人民说话、为百姓办实事。”市人大代表、互助县南门峡镇党委书记李颖林说,在他看来,镇党委书记也好,人大代表也好,其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随着游客需求的多样化,看风景的‘眼睛旅游’方法已不能满足所有客人的需要,所以‘体验式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中最具开发潜力的一个亮点。”李颖林表示,在冬季,乡村旅游也能打出一手好牌。近年来,南门峡镇依托自然优势、森林优势以及环境优势,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优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以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增收。

  李颖林说,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巩固和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李鹏:特色产业能致富

  市人大代表、平安区沙沟回族乡石沟沿村村民李鹏,是石沟沿村的致富“领头雁”,2018年仅靠出售猪仔就挣了30多万元。

  石沟沿村曾是全省的养猪示范村、仔猪繁育基地,生猪养殖成为该村最基础的产业。近年来,一部分贫困户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发展养猪产业,进一步拓宽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李鹏说,这种产业合作发展的方式既稳定又客观,能解决本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这也是石沟沿村一直在倡导的。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实践,他通过金融扶贫贷款等各种优惠政策找到了符合发展实际的特色产业路子,他们家的收入也逐年提高。新的一年,他要加紧学习养殖知识,还要外出“取经”, 搞好养殖产业。

  ●文莲: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来自教育战线上的市人大代表,互助县城北小学教师文莲,饱含着对这份事业的热忱,积极参加人大的各项会议、活动,建言献策。

  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工作了20多年的文莲,见证了城北小学从平房变成楼房,学校操场从水泥变成塑胶的大变化。如今,各功能室的完善极大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

  “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发营养餐时,孩子们手拿苹果和牛奶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情景。”她说,随着财政性教育投入逐年增加,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针对落后地区有助学贷款政策、营养餐计划、教育扶贫政策等多项教育优惠政策和教育资助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文莲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拉毛措:继续修缮田间道路

  “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实实在在回答了百姓所思所盼!”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藏族乡哇库村的市人大代表拉毛措对记者说。

  在她的记忆中,以前的耕地周围没有道路,每当下雨时,去田地里劳作的父母亲回来后浑身上下都是泥土。如今,随着党的好政策,多项惠民利民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实到了老百姓的身边,她们村一部分的田间道路也修好了。

  村子里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拉毛措认为都要归功于海东市近年来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她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对田间道路的修缮,让老百姓离美好的生活更近一步。(本报记者 颜金梅)

编辑:张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