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娱

青海省非遗“软实力”创造“硬经济”

2021年01月13日 10:03
来源:西海都市报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新增长极

  随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和系统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全省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生机活力,成为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增长极。

  全省共有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互助土族文化、德都蒙古族文化和循化撒拉族文化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我省通过采取多种保护方式,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使一批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各地文旅部门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现代服务业、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挖掘文化内涵,通过支持非遗文创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建设,保护和利用各地特色非遗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

  如今全省3A级以上景区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和销售。非遗进景区,既丰富了景区的服务内容,让广大游客近距离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也为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平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非遗技艺借文旅融合“活”起来

  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更成为了市场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卓玛措是同仁市年都乎乡石雕传习所的学生,2020年,她的石雕作品首次卖到北京,赚到第一桶金。卓玛措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人关注热贡艺术,销售渠道也多了,同村很多外出打工的女孩子都回乡学起了泥塑、唐卡、石雕等技艺,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收入也有所提高。

  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建设以来,黄南地区非遗项目的传承群体不断壮大,尤其是藏戏、石刻、堆绣、泥塑、热贡“六月会”等存续状况相对薄弱的非遗项目,保护区以资金扶持、壮大非遗传习场所、实施文化人才培育等措施加强非遗传承,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热贡文化旅游市场不断壮大。

  目前,青绣、热贡艺术、藏毯、黑陶、银铜器、和日石刻、木雕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丰富的非遗项目展示青海文化底蕴的同时,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技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值超4000万元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不断加强非遗综合展示和传承实践,以“十个一”为重点,扎实推进河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让河湟文化成为黄河文化的“青”字招牌。全省文旅部门实施的青绣“八个一”工程,带动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

  2020年,我省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类展演活动260余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200万人次。全省18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实现产值4320万元。

  其中,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面向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非遗扶贫带头人和脱贫中坚力量。各地还通过采取订单生产、开设“非遗+扶贫”网上商城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销售渠道。(作者:吴梦婷)

编辑:张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