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娱

青海祁连:蒙古族“失聪”青年绘就“无声”梦想

2021年12月23日 1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青海祁连12月22日电 题:青海祁连:蒙古族“失聪”青年绘就“无声”梦想

  作者李隽

  22日,记者在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见到了40岁的蒙古族汉子吉合太,当地小有名气的牛羊头骨手工艺品制作者。

 图为吉合太认真做民族工艺品。 李隽 摄   
图为吉合太认真做民族工艺品。 李隽 摄

  与其他蒙古族汉子一样健硕的身躯,却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在县城里最热闹繁华的一条街上,拥有着一间无声的“小世界”。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吉合太静静地描画着心中的那份“梦想”。另一边的展示厅里巧手打造的牛羊头骨工艺品、动物标本、奇石摆件吸引着省内外游客欣赏、购买。

  图为吉合太手工制作的动物标本。 李隽 摄

  “他7岁的时候得了脑膜炎,由于听神经受损耳朵就听不见了。突然听不见让他每天急得哭,我就想着给他找点事打发时间,用铁皮做些簸箕、灰盘、马掌钉。我们牧区牛羊多,吃剩下的骨头没什么用,他就慢慢研究着用铁片装饰牛羊头骨,没想到现在成了他吃饭的手艺。”吉合太的父亲才拉说。

  7岁失聪,吉合太凭着之前学的蒙古语跟家人交流。随着年龄增长,父亲才拉觉得他需要和更多的人去交流学习,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在吉合太16岁时把他送入了西宁市特殊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吉合太认识了很多汉字,也可以通过写字和其他人进行沟通。

  原本生活在祁连县默勒镇多隆村的他们为了让和吉合太学习到更加精湛的技艺,一家人流转了家里的草场,卖了牛羊,举家搬到县城“拜师”。

  图为展示的羊头骨工艺品。 李隽 摄

  “当时祁连县工艺品和标本制作的师傅只有一个,就是退休教师杨多生加,他俩可以通过写字教授和学习。因为吉合太爱钻研、能吃苦、有耐心,师傅就把手艺全都交给了他,这一学就是四年。”才拉说。

  在草原上,牛羊头骨随处可见,但经过巧手的装饰制作就蕴含了吉祥的祝愿。于是很多当地民众就把精心挑选过的牛羊头骨拿给吉合太做成工艺品。

  经过蒸煮、清洗、截磨、抛光、粘接、细雕等几十道的手工制作工序,吉合太在完整地保留了原材料原始外形和花纹的基础上,再配以精美的造型,多彩的“宝石”,使工艺品不仅具有古朴天然的造型,又散发出自然芬芳,一个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图为吉合太认真做民族工艺品。 李隽 摄

  “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本地人做得多,我们就收点加工费,大小不一、价格不等,也就几百块。后来游客来的多了,我们的品类也增加了,牛羊头400到1400元不等,马驹、牛犊的标本2000到8000元不等,捎带一些玉石、奇石等。”才拉介绍,刚来县城时挣来的手工费也就刚够付房子的租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残联为吉合太免费提供了工作室和展示厅。因为制作精细,有些作品上架3天就被游客买走了,几年下来积攒了不少顾客。

  就这样,吉合太拥有了许多喜欢他手工艺品的游客,从游客那里他学到了如何使用微信,之后便与他们成了微信好友,因此吉合太也收获了众多网购他手工艺品的“回头客”,随之发展起了自己的“特色”。

  图为展示的牛头骨工艺品。 李隽 摄

  “前几年每年能挣三四万,受疫情影响去年和今年能有一万七八。我们默勒镇有个年轻人也来学手艺,现在回镇上去了,听说收益也不错。”才拉说。

  除了线下销售,吉合太还将产品制作流程拍成短视频,进行线上宣传。2018年,吉合太荣获“全省自强模范”荣誉称号,同年被祁连县评为“脱贫光荣户”。

  采访尾声,记者通过写字板问吉合太:“以后有什么打算?”吉合太在写字板上静静地写下:“学着做直播,把草原上的好东西让更多人知道!”放下笔,吉合太笑着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完)

编辑:张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