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两会直通车】聚焦聚力民生实事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2022年01月25日 09:12
来源:青海日报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的成就令人振奋,“聚焦聚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令人憧憬。

  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如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如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何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民生牵动着民心,也牵动着两会代表和委员的心。

  “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再接再厉、不懈奋斗。”殷殷嘱托,牢记在心;“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想之,让腰包鼓起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两会现场,代表和委员认为,创造高品质生活,首先要提高群众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说起去年脱贫群众和边缘易致贫群众的就业情况,省政协委员、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盛宗毅略显骄傲地说:“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去年,我省不断拓展就业增收门路,实现20.8万脱贫群众和边缘易致贫群众稳定就业,超出国家下达年度17.9万人就业目标16.2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一。”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更广泛的就业?盛宗毅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稳岗就业,强化政策支撑,落实稳岗就业机制,积极与人社、发改、农牧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和岗位。立足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发挥劳务输出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同时,通过巩固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好一二三产融合,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助脱贫,以脱贫促发展,以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金融行业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稳住市场主体信心,贯彻落实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21年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取得了双双增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仅‘青信融’平台就为中小微企业融资34.5亿元。”省政协委员、民生银行西宁分行营业部总经理苏蕾说。

  苏蕾认为,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服务民生,是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应有之义。需从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中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增量、降价、扩面、提质”,搭建好政银企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等方面着手,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为促进企业稳定和就业提供保证。

  念之,让生活美起来

  “今年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尽心竭力,一件一件办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民之所忧所盼,一直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一年,我们工作的亮点之一就是高质量推进民生福祉改善。”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说:“不仅要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家门口教育’,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断擦亮囊谦中藏药品牌,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而且要积极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囊谦县人民调解中心,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向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石大存表示,将聚焦“生态安全、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三大任务,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尤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在现有村庄格局、山水肌理、传统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提升乡村建设质量,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强化内在功能,提高生活品质。

  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省人大代表、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苏生成说:“2021年,我们村不仅铺上了柏油路,绿化也实现再提档。百姓的房屋贴了保温墙,家里格外温暖。村民都说,现在的好生活要感谢共产党,我们永远跟党走。”

  对苏尔吉村的发展,苏生成早已有了成熟的想法:“我希望村民能在村里住上楼房,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同时也会保留村民住宅,让城里人可以到这里过上田园生活。另外村里还应有停车区、民俗展示区、蔬菜加工区、生产发展区。这是我们的远景目标,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这个目标实现了,苏尔吉村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

  行之,让精神富起来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代表委员纷纷为此点赞。

  进入新时代,物质财富要丰富,精神财富也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

  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街道田小红党群工作室负责人田小红动情地讲述着她身边的故事。60岁的白俊英从岗位上退休后,主动报名参加了小桥街道市民中心开设的舞蹈公益培训班,每期她都准时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她不仅锻炼了身体,还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白俊英常说,现在自己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健。

  在田小红看来,白俊英只是个例。她说:“我们应该继续结合群众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群众在参与共建共享文化产品和文化效益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力量。”

  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东区大众街街道办事处党建办公室主任鹿红英介绍:“大众街街道积极打造‘15分钟党建服务圈’,形成群众有呼、组织有应的高效服务治理网络,凝聚党建引领合力。在辖区打造‘221红立方微综合体’,为辖区群众提供党史学习、图书阅览、法律援助、生活保障和社会工作等服务,进一步调动老党员以及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在新千王府井成立了商圈党建‘红色微芯站’,向‘商圈’内的商户、消费者以及周边居民提供读书、休闲、学习、活动的阵地,用高质量的党建服务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民有所呼,我必有所应。”鹿红英坚定地说:“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延伸社区基层服务工作的触角,着力把群众的急愁难盼解决在‘家门口’。”( 作者:贾泓 )

编辑: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