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中新记者在青海

青海西宁:“适老社区”中“有养 有乐”的“银发一族”

2021年10月27日 09: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宁10月26日电 题:青海西宁:“适老社区”中“有养 有乐”的“银发一族”

  作者潘雨洁

  走进西宁市建新社区居委会,书柜一侧摆放着一只生了锈的老瓷盘,盘口印着“人民公社”的模糊红字,而另一侧,一次性纸盘上绘制着淡雅水墨画,串上红丝线“变身”精美手工艺品,它们都出自社区的老年人,两只盘子“对视”,仿佛今昔比对。

图为西宁市小学生为社区老人送香囊。 马铭言 摄
图为西宁市小学生为社区老人送香囊。 马铭言 摄

  “这个瓷盘我小时候顿顿饭用它盛洋芋,不像现在,每天吃的菜不重样。”看着保存多年的旧物,社区老人卓玛陷入回忆:“这个大瓷缸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用锡焊住底部的窟窿,又陪了我很多年。”

图为西宁市七一路西社区老人品尝水饺。 马铭言 摄
图为西宁市七一路西社区老人品尝水饺。 马铭言 摄

  烧煤油的马灯、被磨平沟槽的搓衣板…老物件承载着曾经的困顿岁月。而如今置身敞亮温馨的居委会,卓玛不禁感叹:“供老人学习、休闲、疗养的设施全都有,还提供营养实惠的饭菜,条件跟以前没法比。”

  “物质生活提高后,我们更致力于为老人们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建新社区党委书记马兰介绍,近年来,社区“移动办公桌”进楼院、入家庭,为老人们讲政策、答疑问、办业务,并联合辖区医院,定期开展送医送药、“一对一”上门免费体检等服务。

  在西宁市七一路西社区,57岁的王芋退休后成为一名社区“时间银行”志愿者,已经坚持了四年。“平时,为腿脚不便的老人跑腿、陪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聊天…只要老人打电话给社区,我们就去帮忙。”她说。

  社区工作人员唐海霞介绍,“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采取“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模式,志愿者大多是50至60岁的退休人员,将每次志愿服务的时长存入“时间存折”,待自己年老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中支取时间,兑换服务。

  “这里记录着各个社区低保、残疾、特困、失独、重点优抚对象及高龄老人的详细信息。”唐海霞边说边在“西宁市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网页上演示,“一键下单,即可预约助餐、助洁、助医、代缴费用、中医足疗、心理疏导等各项政府购买服务。”

  除上门服务外,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内设幸福食堂,老年大学每周开设书法、绘画、模特队、葫芦丝、手工等课程,特色工作室免费为老年人理发、推拿、提供法律援助,“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方便老年群体日常所需,丰富文娱生活。

图为西宁市七一路西社区老人学习插花。 马铭言 摄
图为西宁市七一路西社区老人学习插花。 马铭言 摄

  小区里,西宁市城中区政协委员李鹏涛正跟老人熟络地聊天,“今年,委员们联络相关政府部门为小区的老人修凉亭、安装健身器材,上门献爱心,在农村开展义诊、健康宣教,从细小处见关怀,才让老人们感到舒适和温暖。”他说。

  近年来,西宁市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及老年人福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具体而言,除了充分利用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我们为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安装家庭照护床位,在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短期照护,并打造‘医养结合’的社会福利机构。”西宁市城中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郭正英介绍。

  “目前正对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进行身份特征、经济、居住、能力状况等评估,以便细化类别,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郭正英说。(完)

编辑:甘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