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分社正文
中国新闻网-青海新闻
搜 索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中新记者在青海

看,这是青海的奔跑足迹

2021年11月08日 13:35
来源:西海都市报

西宁市城东区市民中心推出便民新举措(2021年4月摄)。记者 祁晓军 摄

  户端讯立冬时节,掩卷在即。这一年,有许多温暖瞬间,在记忆中闪闪发光;这一年,有许多蓬勃力量,在奔跑中奋勇向前;这一年,青海儿女更加懂得感恩,再次展现出坚定的信心,全力擘画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开新局

  透过“生态之窗”看见美丽青海

  高原深秋,午后阳光满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精灵们开始频繁活动。

  “报告,报告,10月21日15时24分,海拔4460米,索南达杰保护站附近来了四只藏羚羊。”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陈良博激动地说。

  远在西宁的陈良博如何能看到千里之外的实时画面?答案便是他面前的“天眼”——“青海生态之窗”。透过这扇“窗”,人们可以看到青海的大好河山,看到生活在高原大地上的自然万物,看到青海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看到江源儿女生态报国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每天都能通过鼠标和镜头捕捉藏野驴悠闲散步,藏羚羊成群结队迁徙,野牦牛肆意奔跑,白唇鹿低头觅食画面的他,见证了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打开了青海发展的一扇又一扇窗。

  时间指针回到今年初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和“十四五”开局起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开启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青海工作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寄予厚望,为青海发展擘画美好蓝图、提出重大要求、注入强大动力。

  一时间,青海再次澎湃,高原处处沸腾,青海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方向和指引。目前,‘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监控系统监测点位已累计建成46个,实现了三江源、青海湖、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五大生态功能区的全覆盖。”陈良博说。

  彼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站长秋培扎西刚刚接受完国内媒体的采访,再次向世界分享了藏羚羊保护级别“降级”的喜讯。“近年来,藏羚羊回迁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可可西里保护区藏羚羊恢复到7万多只。”秋培扎西说。

  保护生态是青海最大的责任,必须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一年来,我省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识,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闯新路

  “风光”无限特色产业彰显优势

  荒漠、风沙……站在青海戈壁深处,很难想象眼前的一切与一场规模空前的“绿色能源”有关联。

  十月中旬,“一秒入冬”后,寂静的清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三塔拉的一片空地上,二十台打桩机同时开凿作业,连同驾驶员按下的鸣笛声,这里迎来一片欢呼声。

  欢呼的人群中,有名高个儿、戴着安全帽使劲鼓掌的见证者——余华东,来自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电力检修分公司的起重工。从业26年,他见证了我省能源发展的翻天巨变。“以前一直在水力发电领域,这几年能在这片曾经的荒漠见证光伏发展,再苦再累也值了。”

  余华东刚说完感慨的话,总投资超650亿元、总装机容量达1090万千瓦的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就宣布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落地。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身边的打桩机还将把成千上万根“桩”敲进这片沙地中。不久后,塔拉滩戈壁上那道“蓝黄”分界线将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数块太阳能电池片组成的“蓝色海洋”。

  “一次性安排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开发项目,在青海能源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青海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显著,可用于清洁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资源达十万平方公里以上,建设大型基地项目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突出、减碳效益明显,项目开工是支撑“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重要举措。

  另一头,察尔汗盐湖,一派空明澄澈,烟波浩渺。一艘艘采盐船在游弋中紧张作业,盐湖畔的生产区域提速运作,各类产品源源外运……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自己为青海代言(盐),因为每一粒盐里都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作为9号水采船的老船长,55岁的王成金熟悉这艘船的每一处构造。每天早上,王成金会走进船舱下面,细细地检查一番,确定没有异常后,再走进驾驶室内,坐在电脑操控屏幕前专心紧盯着每一组数据和进程。

  作为数千名青海盐湖人的一员,王成金和同事们深知,青海盐湖工业已初步形成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创出了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充足储备。

  出新绩

  改革破冰便民利民增福祉

  “欢迎使用自助服务终端,请输入取件码……”去年的盛夏清晨,虽然西宁市城东区行政服务大厅还没有上班,但在24小时自助服务区内,市民已经可以通过短信接收到的取件码,取走前一天办理好的手续,省时高效。

  如今,这样的便民服务,已在西宁市大力推行。在改革破冰路上,作为省会城市,西宁市提出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推动更多事项全流程线上审批办理、线下快递送达审批结果,逐步推进申请人和窗口工作人员“不见面”服务模式。

  “现在办手续的效率真的高,一个早上全搞定,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获得感。”前不久,很快办理了营业执照的马峰军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进一扇门,办百项事”成为西宁市民办事的真实写照。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西宁市各地区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办率”不低于80%,大力推行审批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递办、咨询办”,切实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不仅如此,西宁市还打通企业投资建设堵点,加快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陆续实现并联审批、不见面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在一件件好事、实事中,老百姓感受到了政府效能的提升,对青海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作者:周建萍)

编辑:张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