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青海|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青海分社正文
新闻热线:0971-6263111 投稿信箱:cns0971@163.com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调研发现:异地搬迁政策在多民族“三交”方面呈正向趋势

2024年03月10日 14:22
来源:中新网青海

  中新网青海新闻3月9日电(薛南)青海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9日发布信息称,异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方面呈现正向趋势,通过异地搬迁,原本难以接触外界的偏远山乡,与其他乡村居民汇聚一起生活,扩大了原本狭小的人际交往范围,增进了多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促进彼此之间合作。

图为青海民族大学调研团队在异地搬迁实施地开展调研。薛南摄
图为青海民族大学调研团队在异地搬迁实施地开展调研。薛南摄

  作为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几乎涵盖了地球上除海洋、热带雨林之外的多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生态方面,以汉族为主体,更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多年来,国家在新甘青三省区实施了大量异地搬迁项目,产生了诸多的异地搬迁乡村。这些异地搬迁乡村的搬迁过程、社会发展与运行、人群应对情况、对移出地和入迁地的影响如何,以及是否发生了返迁、回迁和重迁乃至情况如何,都亟需学术界的关注。

图为青海民族大学调研团队在异地搬迁实施地开展调研。薛南摄
图为青海民族大学调研团队在异地搬迁实施地开展调研。薛南摄

  据介绍,本次调研基于青海民族大学关丙胜教授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新世纪以来新甘青三省区异地搬迁乡村调查研究》,在新疆和甘肃两省区各选择10个、在青海省选择6个异地搬迁乡村作为田野调查点,主要围绕20多年来新甘青三省区异地搬迁乡村的基本状况如何,如规模、类型、人口数量、地域分布、特点、政策支持以及与其他地区异地搬迁乡村的异同之处;搬迁时间与乡村、个体适应对比,不同代际人群对异地搬迁的态度和适应对比,不同年龄人群对迁移的态度和认同对比;由异地搬迁认知人口迁移研究中如入迁、返回、回迁、重迁等基本概念的提出和厘定;异地搬迁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特点如何;通过地区对比呈现三省区异地搬迁中的经验和不足。

图为青海民族大学调研团队在异地搬迁实施地开展调研。薛南摄
图为青海民族大学调研团队在异地搬迁实施地开展调研。薛南摄

  本次调研历时24天,团队成员由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及研究生组成,研究对象是甘肃武威、瓜州等地的4个村庄,新疆的若羌、且茉、民丰、于田、叶城、莎车、尉犁、兵团三十一团等地的6个村庄。研究方法上秉持了标准的人类学的定点田野方法,同时结合了移动的田野方法。观点上将生物学、经济学领域的演进博弈理论深入运用到人类学研究的分析框架内。

  调研发现,异地搬迁政策的实施,迁入地的各种基础设置完善,生活环境良好,这使得牧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生产方式由单一生产模式换变为多种生产模式,比如由原本单一的畜牧业变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实体经济等。同时后代子女的受教育环境、水平均有明显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及表达能力明显提升。

  调研还发现,迁出地与迁居地之间最远的有1200公里距离,最短有100公里距离,但仍有少数55岁至65岁的牧民,仍然眷恋着生活过的山村,因此选择在迁居地放牧,定期奔波往返两地之间。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关丙胜教授逐步组织团队开展了与地方社会变迁、移民乡村社会、迁移游牧人群等领域的研究。带领11人参与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研究和结项工作,现已完成3项成果结项,1项目前正在进行中;组织团队8人次申报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已经结项4项,内容涉及游牧社会、汉人社会、异地搬迁、边境社会等。孵化学术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以及研究著作撰写,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一般期刊论文7篇。(完)

编辑:张海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